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中国物流业走过了30个春秋,历经改革初期概念引入、20世纪80年代缓慢起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加快推进,到目前进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一)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
2007年,中国GDP达24.9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货物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1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占GDP比重的6.9%。全国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万亿吨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8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从上述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7年为18.4%,高出发达国家近10个百分点。国内物流效率不高,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比发达国家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三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二)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期
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
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杭州物流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早期工业化所需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将逐步朝满足工业化中后期不断增加的“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全球生产体系的物流需求转变,物品流动基于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向钢铁、建材、煤炭等中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渗透,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7年的44.94%,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
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国际物流提出强烈的需求。
(三)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如美国联邦快递于1984年、德国敦豪公司于1986年、荷兰天地物流于1988年、美国联合包裹于1988年、丹麦马士基于1999年相继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从2006年起,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和开放的格局促使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其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全方位展开。2007年,外商在中国物流领域的投资项目达6996个,占外商同期中国投资项目个数的18.5%。
迄今,国外著名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物流业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这种物流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与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物流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则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物流率先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步出现一批物流功能集聚区。即使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物流又有所差别。城市是物流的重要聚集区和节点,农村地区物流则相当落后。